嵩岳寺塔
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西北5千米太室山南麓嵩岳寺内。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,原为宣武帝的离宫,后改建为佛教寺院;孝明帝正光元年改名为“闲居寺”,并广为增建,殿宇达千余间。隋文帝仁寿二年改名为“嵩岳寺”,唐朝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,曾把嵩岳寺作为行宫。当时楼阁相连,亭殿交辉,盛极一时。现塔院内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、白衣殿均为清时所建,只有嵩岳寺塔为北魏时物。 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,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,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10年8月1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。
建筑结构
嵩岳寺塔为青砖、黄泥砌筑的15层密檐式砖塔,平面呈十二边形。总高37.045米,底层直径10.6米,内径5米余,壁体厚2.5米。塔的外部,由台基、塔身、宝刹组成。密檐之间矮壁上砌出各式门窗492个。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,构成柔和的抛物线。塔顶冠以砖质宝刹。
台基,平面为十二边形,高0.85米,宽1.60米。现台基已非原构。台基内砌砖以黄泥浆粘合,外部砖壁表面饰白灰皮。
台基南面,砌月台,条砖铺地。月台之南,以青石和青砖砌踏道。台基北面,有一甬道通向塔后大殿,甬道两侧以石块砌筑。与台基相接处以青石踏跺相连。月台和甬道均为后代补砌。
塔身一层以叠涩腰檐分为上、下两部分。下部高3.59米,上下垂直;上部高3.73米,东、西、南、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。采用两伏两券的砌筑方法,门上有尖拱形门楣和卷云形楣角,尖拱门楣顶部置三瓣莲花组成的饰物。上部外壁八面,每面砌一座单层方形塔龛,塔龛自下而上由塔基、塔身、塔刹组成。龛上部砌出叠涩檐,正面嵌铭石1方,铭石下辟半圆拱券门,用一伏一券法券砌,有尖拱状门楣和卷云形楣角。门内为长方形小室,室后壁尚存佛像背光图案。龛下部为长方形须弥座,座的正面辟壸门2扇。门内各有砖雕护法狮子1个,共16个,正、侧、蹲、立形象各异,昂首挺胸,直竖长尾,写实性强,与龙门石窟等中原地区北朝佛教石刻中的护法狮子风格特征相同。在一层上部塔身各转角处均砌有一个八边形倚柱,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,柱下为砖砌覆盆式柱础。
塔身上部,有叠涩檐15层。叠涩檐之间,是极矮的直壁。由于诸层檐叠出的砖数不一,叠涩檐弧度各异,各层檐间的壁高自下而上递减,檐宽逐层收分,使其外轮廓呈现抛物线造型。叠涩檐间的塔壁上均辟有门窗。每面正中砌筑板门2扇,门上皆有尖拱状门楣,楣角呈卷云形。多数门楣下施垂幔。有的两扇板门紧闭,有的则一扇稍开。门两边各配一“破子棂窗”,每窗多为4根窗棂。唯第十层因壁面狭小,仅一门一窗。除南面第五、七、九、十、十一、十三层及东南面的第十五层辟真门外,其他皆为假门。叠涩檐间共砌门窗492个。
塔刹,通高4.745米。自下而上由基座、覆莲、须弥座、仰莲、相轮及宝珠等组成,皆为青灰条砖平顺垒砌后砍制而成。宝珠与七重相轮上涂白灰层。宝珠上部残为平顶,伸出金属刹杆,刹杆上饰件已失。
地宫
嵩岳寺塔地宫分为甬道、宫门、宫室三部分,以塔体轴线呈东西对称,自南向北分布。甬道砖砌,里口宽120厘米,外口宽140厘米,长220厘米,甬道底至上口高156厘米。
宫门门扉已失,门楣、门额、立颊、地祔、门垫均为青石打磨,表面阴刻线画,线画为衔绶凤鸟、枝蔓石榴等花鸟主题。宫室位于塔基中部稍偏西北位置,墙体砖砌,平面近方形,边长204~208厘米,四面墙体略外弧,残高130~150厘米,其结构应为穹窿顶。
×
确定
|
编号 | 单元名称 | 主视频时长 | 完成度 | 成绩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项目一 走近新生 | 90% | |||
2 | 项目二 你我眼中的建筑 | 90% | |||
3 | 项目三 建筑与我们 | 90% | |||
4 | 项目四 建筑工程施工 | 90% | |||
5 | 项目五 建筑工程造价 | 90% | |||
6 | 项目六 建筑工程装饰 | 90% | |||
7 | 项目七 建筑准职业人 | 90% | |||
8 | 项目八 建筑与人生 | 90%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