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城
长城又称万里长城,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,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,或形式和墙体相近、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。
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,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,互相防守,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,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。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,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,始有万里长城之称。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,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那时修筑的。
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、北京、天津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内蒙古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山东、河南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等地。根据此前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,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.8千米,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,总长超过2.1万千米。
1961年3月4日,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87年12月,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。
建筑结构
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,而是由城墙、敌楼、关城、墩堡、营城、卫所、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。
墙身
墙身是长城城墙的主要部分,平均高度为7.8米,有些地段高达14米。山岗陡峭地方的墙身构筑的比较低,平坦地方的构筑得比较高;紧要地方的比较高,一般地方的比较低。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,其总厚度较宽,基础宽度均有6.5米,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.8米,能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。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,内填泥土碎石。
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。构筑时,有明显的收分。墙身的收分,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,增强墙身的稳定度,加强它的防御性能,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。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,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,构筑成垂直的墙体,关于外檐墙的厚度,一般是以“垛口”处的墙体厚度为准,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,根据收分的比例,越往下越厚。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。
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,总观长城的构筑方法,有如下几种类型:版筑夯土墙、土坯垒砌墙、青砖砌墙、石砌墙、砖石混合砌筑、条石砌筑、泥土连接砖。用砖砌、石砌、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,在地势坡度较小时,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,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,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。
烽燧
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(烽火台)作为情报传递系统。烽燧的建筑早于长城,但自长城出现后,长城沿线的烽燧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,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有的就建在长城之上。烽燧一般相距5000米左右,明代也有距离2500米左右的。
城堡
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、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,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,间有设于墙外者。卫、所城之间相距50000余米,卫城周长3000~4500米,千户所城周长2000~2500米,砖砌城墙,外设马面、角楼,城门建瓮城,有的城门外还筑月城或正对瓮城门的翼城,以加强城门的控守。堡城或称边堡,间距5000米左右,周长500~1500米,砖包城垣,开1~2门,建瓮城门,城内有驻军营房、校场、寺庙。
关城 关城是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。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,数量很多。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,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。有些大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城。例如,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。
×
确定
|
编号 | 单元名称 | 主视频时长 | 完成度 | 成绩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项目一 走近新生 | 90% | |||
2 | 项目二 你我眼中的建筑 | 90% | |||
3 | 项目三 建筑与我们 | 90% | |||
4 | 项目四 建筑工程施工 | 90% | |||
5 | 项目五 建筑工程造价 | 90% | |||
6 | 项目六 建筑工程装饰 | 90% | |||
7 | 项目七 建筑准职业人 | 90% | |||
8 | 项目八 建筑与人生 | 90% |